内容来自德州农民的新浪博客
下周我们《The Bread Baker's Apprentice》的
烘焙作业是法式面包,听上去很笼统,要知道法国有很多种不同风味的面包呢,其实他指的就是美国人熟悉的法包:只有粉,水,盐,和酵母四种成份,一般做成法棍形状,味道应该充满麦香,内部组织要多洞而略有嚼头,外壳则要薄而脆。这个方子继续应用本书作者提倡的延长发酵法,主面团中有一半是前夜做的中种酵头,这样做的成品比直接法的法棍味道浓郁,而且保鲜期较长。这个方子做过的人很多,我以前也尝试过,味道确实不错,但是内部组织偏于绵密。法棍虽然不像ciabatta(夏巴达)那样对洞的数量和尺寸有极端要求,但是还是应该有明显的不规则洞洞,否则吃的时候抹的软乳酪和黄油没地方藏身啊。方子中的用水量是一个范围,在面粉总量的60%到70%,如果用足水量,湿度对法棍应该是足够的,那么组织少洞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看了很多资料,甚至和一些去专业**过的网友探讨请教,自己又做了实验,目前认为是揉面方式的问题。
我们习惯的揉面方式是要把面团揉到筋度完全发展,也就是“出膜”,这个方子也是这样要求的。这样的intensive mixing(强力揉法)发起的筋度是密密麻麻很均匀那种,对组织绵密的吐司很合适,而且成品面包也很高大,但是对欧包就另当别论,欧包也需要筋度,否则发不起来,但是这个筋度不能像吐司那么规则,需要有一定空隙和弹性来容纳和包含发酵烘焙中产生的气孔。另外揉面是个对面粉氧化的过程,而氧化是对面包的风味有破坏效果的,揉的越久,面团自身的香味就越淡,这对有比较多添加料的甜面包,软面包影响不大,因为添加料的味道可以弥补面团味道的不足,但是法棍这样的欧包吃的就是面粉自己的味道,被狂揉后,成品内部组织的颜色会偏白,而且淡而无味,很多实验都很明显地证实了这个现象。
不能狂揉,那怎么才能起筋?很简单,autolyse(浸泡)加stretch & fold(拉扯和折叠)。Autolyse就是把除了盐和酵母以外的原料混合,放置20到60分钟(根据面粉的强度和湿度而定),在此期间,面粉完成吸水,开始产生筋度。盐,酵母和酵头都有拉紧筋度的作用,所以要autolyse完成以后再加,但是液体酵头就要先加,以免面粉水分不够。Stretch & fold我在这里有过图示,一般是在主发酵的过程中进行,1到4次,间隔至少20分钟。
有过手揉出膜和机器揉出膜的人大概会觉得不可思议,简单的浸泡和二三次折叠就可以代替那么久,那么费力的揉面?我一开始就有抗拒心理,好容易败了 KA,也练成了手揉出膜的技术,现在都不需要了?不能接受!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浸泡后,本来KA需要10分钟以上才出膜的面团,6到8分钟就搞定。在做这个面包时,我浸泡后揉了3分钟就停止了,面团只是有弹性,连扩展都不到,但是折叠一次,发酵30分钟,再折叠一次后就可以拉出很薄的膜。30分钟后,我又折叠了一次,面团就很光滑了,这就是发酵和折叠对起筋的作用。改良了揉面方法后,成品的组织好了很多,洞洞明显多了。看来“iron hands, velvet gloves(铁手天鹅绒手套),对面团不要过度操作”的原则不只是用在法棍整形阶段,对揉面阶段也是适用的。所以说学无止境,永远有比现有知识更有效的新技术,真不能故步自封啊。
混合粉和水,拌匀,加盖,autolyse(浸泡)20到60分钟。加入盐,酵母,酵头,揉至面团有弹性,我的KA第3档揉了3分钟,连扩展都不到。倒出面团,在撒粉的案板上做第一次stretch &fold,像这样,但是上下左右都要折叠。面团放入抹油容器,盖保鲜膜。
3. 原方室温主发酵2小时。我的改良:发酵30分钟后,第二次stretch&fold,这次就看到面团已经到达完成阶段,可以出膜。再发酵30分钟,第三次stretch&fold,这次面团就光滑了。继续发酵1小时,一共主发酵也是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