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通过口感叠加让美味翻倍的菜。
我用的火鸡肉末,99%fat free,炒好后味道虽然丰富,但因为油脂少,口感难免有些干,痛过 胡萝卜和多汁的甜椒,再加上芹菜粒脆脆的点缀,最后用爽脆生菜卷着吃,“咔嚓咔嚓”的声音听着都醉了,特像前两天看一个食谱里金毛啃玉米的声音,而且完全不会觉得干。
咖喱对小龙这个米国人来说实在是过于复杂的一种味道。他从小到大无论吃的肉菜还是蔬菜,都是简单地抹上黄油、盐和黑胡椒一烤,这也是美国普通家庭最常见的家常做法。
刚开始在婆婆家吃饭时,会问她“这个真好吃,怎么做的?”“黄油,盐,黑胡椒400度烤的”“那这个呢?”“也是黄油,盐,黑胡椒烤的”,到最后她自己都笑“我做什么都是黄油、盐、黑胡椒一烤”。
而且,至少美国白人家庭不像国内家庭吃饭的习惯,家里的妈妈一周也就开火2-3次,基本就是烤牛肉、烤土豆,一做就一大烤盘,剩下的冷藏,谁什么时候饿了就自己找着吃,没有一天3顿饭到点吃饭的概念。也不会每顿饭家里人围着一张桌子一起吃。谁什么时候饿了就自己找零食吃。平时绝大部分时间靠零食和外卖快餐度过。
在我们还没结婚前,暑假到小龙家“视察”当地风土人情,住了1个月。最开始一到快吃饭时间,我还等着有人准备做饭,结果家里连个人影都看不见,大家都各干各的事。小龙说饿了吗,我给你做吧。然后就拿了一包吐司面包,挤了点黄芥末酱蛋黄酱,抹了碎酸黄瓜,铺了两片熟食火腿肠。当时我也不是现在这种饮食习惯,吃得也挺香。
小龙就是在这种“无忧无虑”无人管的情况下长大,养成了自己管自己的习惯。喝瓶可乐,就着
饼干薯片是最家常便饭的。每年只有感恩节和圣诞节才有机会大吃一顿,那个劲头真的不亚于听父母讲他们小时候盼着过春节的样子,他是平时真吃不到正经饭。就是因为这样,吃得简单又单调,他对吃从来没什么感觉,纯粹是填饱肚子,有的吃就行。
直到去了中国,按他的话说是“打开了味觉”,觉得以前算是白活 了,太多好吃的吃不过来。所以现在他完全不吃美国饭,只爱红烧,大米饭大烙饼,倒是我总是爱尝试西式味道的。他也变成了一个foodie,在北京到处忙着吃好吃的,还养成了到点吃三餐的习惯,一顿不吃饿得慌。比我还想回国接着吃尽未完成的事业。
唯独咖喱他还不是那么喜欢,属于吃也行,但没多喜欢。但今天这个,连吃好几卷,连说好吃,可能因为味道实在丰富,咖喱味没那么浓,点评卷生菜是点睛。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不爱吃咖喱的人也喜欢这个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