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蛋|技术贴

0 人做过这道菜
水煮蛋几乎每天都会吃,但不是每天都能煮的好,所以作为吃货的我决定研究一下

用料  

鸡蛋 x个

水煮蛋|技术贴的做法  

  1. 如何减少“破壳蛋”
    鸡蛋在煮的过程中有时候发生破碎,主要就是因为加热过程中蛋壳承受压力不均匀而导致。在保存中,蛋清中会有二氧化碳逸出,并且储存在气室内。新鲜鸡蛋蛋壳透气性好,不会有太多的气体储存。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蛋壳透气性下降,气室内的气体增加鸡蛋就变得容易被煮破。
    考虑到大家买回家的鸡蛋都已经存放了相当长的时间,煮蛋的时候最好是冷水下锅,让鸡蛋缓缓受热,也能减少鸡蛋的破碎;其次煮之前在气室那头扎个孔,或许也值得一试。

    论鸡蛋的“易剥性”
    从科学角度来说,对易剥性影响最大的是蛋清的pH值,新鲜鸡蛋pH比较低(可能低到pH8以下),煮好后就比较难剥,在保存中,蛋清中的二氧化碳逸出,pH逐渐升高,最后能达到pH9以上。这个过程其实很快,在室温下几天之后pH就接近或者超过9,就比较好剥了。除了自家养的鸡,很少能买到那么新鲜的鸡蛋了。
    所以,对于自己煮鸡蛋,是否好剥没有什么操作空间,反倒是会不会剥更为关键。行家们总结出的“剥蛋秘诀”:轻轻敲碎鸡蛋全身,放在桌子上用手掌轻压滚动,等蛋壳松了之后,从大的那头开始去剥。

    蛋黄为什么是“偏心”的
    很多时候,煮好的鸡蛋蛋黄会偏离中心,这是因为蛋黄中脂肪含量较多,密度比蛋清小,在煮的过程中就会上升从而偏心。好在鸡蛋中有一根卵黄带,牵制着蛋黄只能有限制地上浮。
    排除母鸡品种、年龄等会对蛋黄造成“偏心”的不可控因素。一些研究者发现,把鸡蛋横着放,煮的时候偏心就会少一些。或者竖着放的时候小头朝上也会比大头朝上更好一些。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蒂斯也探索过这个问题,他的方法是:在煮的过程中不停“滚蛋”,让蛋黄滚晕了找不到上浮的方向。这个方法当然会很有效,不过我是不会尝试的,我们煮蛋的方法一般都是随机放。

    蛋黄表面那一圈“褐色”
    一颗好的蛋黄应该是表里如一的黄,蛋黄表面的那层褐色,来源于蛋黄中铁和蛋清中硫化氢发生的反应。影响这个反应进行程度的两大原因是鸡蛋的储存时间和煮的时间。越陈旧的鸡蛋,煮的时间越长的鸡蛋,反应就越容易发生,变色就越严重。鸡蛋煮好后,这个反应还是在继续进行,所以捞出来后应该立即用凉水降温,降温抑制了反应的进行,也就有利于避免蛋黄表面发生褐变。

小贴士

完美水煮蛋攻略:
综上,除去那些不可控的因素,可以尝试的流程是:买回来的鸡蛋尽量横着或者小头朝上保存在冰箱中,并及时吃掉;煮之前在鸡蛋气室头扎一个孔;冷水下锅,水没过鸡蛋2-3cm,小火把水煮开,关火,焖8-10min;然后把鸡蛋捞出来,立即放入凉水中降温;轻轻敲碎鸡蛋全身,放在桌子上用手掌轻压滚动,等蛋壳松了之后,从大的那头开始去剥。
 
该菜谱发布于 2018-10-22 16:27:59
10 收藏


水煮蛋|技术贴的答疑

关于水煮蛋|技术贴的做法还有疑问? 登录提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