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酱油中,持续更新至酱油制作完成
酱油味道最基本的原理:大豆的氨基酸为酱油提供鲜味,小麦的葡萄糖为酱油提供甜味。不同大豆和小麦的比例造就了不同口味的酱油,如果大豆的比例高,酱油的鲜美味道更浓郁;如果小麦的比例高,酱油的甜味比较明显
配方说明:
1、曲精的用量为干豆的千分之八(曲精的说明书建议的用量是千分之零点五~千分之二,但是我只做500g,千分之二太少了,不好称,所以加量了)
2、面粉的作用是增加酱油的风味和稀释曲精,便于每颗豆子都能裹上曲精,面粉不是必须的,可加可不加,可以用别的代替(比如小麦烤熟后打成粉),用量不是固定的确保每颗豆子都能裹上粉就行,我用了干豆1/10的量
3、盐的用量为干货的40%,换句话说干豆➕面粉➕曲精的总量乘于0.4就是盐的用量
4、水的量=盐➕干豆➕面粉➕曲精
5、盐水的浓度=盐/(盐➕水)
6、这个配方的盐水浓度为22%
7、配方来至《发酵圣经》
一个很好的自酿酱油食谱:
https://www.xiachufang.com/recipe/102313438/,有借鉴作者的经验
小贴士
1、制曲的温度在30~35度之间,温度高会杀死曲菌,温度低会延长制曲的时间。(因为室温只有20多度,寻思着那就放入烤箱用发酵温度来保持30度左右的温度吧,后来觉得太耗电,大概开了两个小时后,就关紧烤箱门断电,然后曲菌自己生长了,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开烤箱门,飞出了一群虫子,而已烤箱里还有一股馊了的豆子的味道,赶紧把豆子拿出来透透气,直接室温发了。所以制曲的过程不建议用烤箱,虽然烤箱门不紧闭留一道缝,但是保温过程会产生水汽,由于烤箱的密闭性比较好,水汽不及时散出去,会导致堆积在烤箱了,使烤箱内部形成一个温热潮湿透风不佳的环境,容易滋生其他不好的菌,还会有小飞虫。可能将烤箱门开大点会好些,但是室温能发就室温好了,还省事)
2、霉菌都是好氧菌,酱油曲精也是霉菌的一种,所以制曲过程要通风,盖好纱布,同时能避免有虫子在豆子上各种花式玩耍
3、豆子结白壳后,要翻翻豆子,将粘在一起的豆子弄散,这时候的曲菌在疯狂的生长,会产生热量,翻豆子和搓散豆子的目的是将热量散出去,不能让曲菌产生的热量堆积把自己给热死了
4、用于制曲的工具要能透气,底部不能封死,不然曲精生长过程产生的水汽会堆积,把自己闷死在水珠中
5、豆子长面黄绿色的菌孢就代表制曲完成,制曲完成可以下酱了
6、下酱的第一周需要每天都要翻底搅拌,不然会容易长霉
7、下酱后用纱布盖好,放在太阳底下晒,据说晒过的酱油成品味道更好
8、称好下酱的重量,在半年的发酵中水份会蒸发,需要补充水分,恢复到下酱时的重量,或者做好下酱时的高度,方便日后添水
9、制作过程所接触到的工具都要确保无油,前期做好消毒工作
10、制好的曲应该是不会有不好闻的味道的,有有股豆子和霉的混合清香
11、酱油的独特颜色主要是由糖和氨基酸之间发生美拉德反应所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