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知道更多食谱资讯,美食图片,
烘焙小知识,欢迎来我的美食博客留言互动哦~
https://tinysaltstudio.com/portuguese-egg-tart-with-cookie-crust/2017的夏天,我去了一趟歐洲。
在一個月的時間裡面,跑了8個國家,13個城市。
第一站,就是葡萄牙的里斯本。
到了里斯本的當天,屁顛屁顛地就跑去了里斯本的貝侖區,傳說當地的Mosteiro dos Jerónimos修道院就是葡撻的發源地。
葡撻起源於18世紀,當時的修女們會用蛋白漿給衣服上漿定型,導致會有大量的雞蛋黃剩餘下來。修女們為了避免浪費,於是就把雞蛋黃,奶油,糖和麵粉做出了最初的葡撻。當時只是作為給信徒們禮拜祈禱後的甜點,只被小部分人品嘗到。
到了1820年,葡萄牙爆發自由革命,大量的修道院因為內亂而倒閉,Mosteiro dos Jerónimos修道院的修女們為了維持生計就開始販賣葡撻。
直到1837年,有修女把葡撻的配方轉賣給了修道院旁的甘蔗煉糖廠,工廠在得到配方後,也開始賣起了葡撻,而且開起了第一個葡撻店,Casa Pastéis de Belém。
就是那個在北侖區必到的網紅打卡店。
我覺得里斯本當地的葡撻,外殼酥脆焦香,蛋餡的表面會有一層被高溫烤成的斑駁黑斑,內餡軟綿而細膩,有濃濃的蛋奶香氣,里斯本人還會配上一杯小
咖啡,撒上肉桂粉和糖粉一起吃。
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葡撻,發源地卻是澳門。
在1989年,一個居住在澳門的英國人Andrew Stow和太太Margaret Stow(雖然有個Margaret的英文名,但是Margaret其實是個中國人啦>.<)在澳門路環半島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餅店Lord Stow‘s Bakery販賣歐式麵包和甜點。
因為Andrew曾經在Casa Pastéis de Belém裡吃過正宗的葡撻,所以想把這個好吃的甜點帶到澳門販售。
Andrew利用製作英式蛋撻和法式焦糖
布丁(flan)的原理不斷改良,最終製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葡撻。
而更加讓兩岸三地人們所熟悉的葡撻卻是因為20世紀90年代左右,Margaret和Andrew的離婚。Margaret帶著Andrew的葡撻配方,略作修改後,開了瑪嘉烈蛋撻店,爾後把配方轉賣給了炸雞快餐店KFC。自此KFC在澳門,香港,台灣和中國的分店都有陸續開始售賣葡撻。
當時的葡撻旋風可以說是席捲了兩岸三地,一時無兩。
澳門的葡撻,最佳嘗味期是溫熱的時候,撻皮會更加焦脆,濃濃的黃油香,表面雖然還是有那個標誌性的黑色斑點,但是蛋餡的質地跟里斯本卻不一樣。澳門葡撻的蛋餡,吃起來更加滑嫩水潤,奶香濃郁,更像Crème Brûlée,而且有一股淡淡的清甜,不會讓人覺得過度甜膩。
(我後來有在台灣吃過一種冰凍葡撻,也是驚為天人的好吃,內餡在經過冷凍之後,變得更加綿密細膩,質地像是霜淇淋一樣,搭配上還是酥脆的撻皮,有點像是吃葡撻口味的甜筒雪糕。)
而香港的蛋撻,最開始是由中式麵點的酥皮作為撻皮。
傳統的酥皮蛋撻有個缺陷,就是剛剛做好的蛋撻外皮雖然酥鬆,可是放久了之後,酥皮在吸收了蛋餡裡的水分會變軟失去支撐力,蛋餡也會因為收縮內凹而龜裂,影響外觀的同時,變軟了的酥皮也會不再好吃。
總店位於香港中環擺花街的泰昌餅家,老闆歐陽先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經過了多次嘗試後,突發奇想到
曲奇就算擺放多日之後,也可以保持香脆。
於是就試著用加入杏仁粉的牛油曲奇作為餅皮,製作出改良版的曲奇皮蛋撻。就算放久了,也能夠完全保持蛋撻的外形,皮脆餡嫩。
港式蛋撻不像葡撻那樣含有大量的奶油和需要經過高溫的烘烤,所以也就不會有葡撻那種焦黑的斑點,而相對的低溫慢烤可以讓蛋餡保持滑嫩,蛋香濃郁。
今天要做的,是融合了香港式蛋撻的曲奇皮和葡式蛋撻的內餡而成的混血兒。
(好啦,我承認我是因為不會做酥皮,但是又很想吃葡撻,於是就試著做了這麼一個>.<)
美國這裡不像大家在國內那樣,可以很方便地買到已經是半成品的速凍撻皮。
雖然也是可以買到一整塊大的酥皮,但是我手殘,感覺不能很好地按到撻模上。所以就試著做了曲奇皮的葡撻。
曲奇皮雖然操作簡單,沒有什麼高難度的技巧,材料也容易獲得,但是要做好這個葡撻,反而需要更多的耐心。
很多人都喜歡吃剛出爐的酥皮蛋撻,因為那個時候是酥皮最酥最焦脆的巔峰時刻。
曲奇葡撻反而需要等到溫度降下來後,皮才會變得更加酥鬆,搭配溫熱細膩的葡撻內餡,口感豐富,很容易讓人吃了一個再接一個。
希望你們也會喜歡。
材料:以下是做12個曲奇皮葡撻需要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