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写适量是因为
1、我写200g艾草,你就真的摘200g艾草?
千辛万苦摘一次艾草,还要剁蓉,揉团,你就不会多做点,屯着冰冰箱放着备用?还是以为一年365都有艾草摘?喜欢就去摘?
2、艾草成蓉的过程中艾汁量都不一样,我自己也没办法确每一把剁成蓉的蓉和含水量是一样!
3、每个人煮出来的艾草蓉里面的含水量都不一样。我步骤已经说了,想浓味就不加水煮艾草,外面卖的省成本就加水煮艾草蓉。颜色就淡点。
4、每个人买的糯米粉吸水量都不一样,做面包的达人也没法控制每次加水进去就能直接揉成团,都是一边揉一边加水。告诉你数量只是告诉你一个大概,做的过程还是需要自己细心观察,一边做一边因地制宜地调整自己的材料!
5、馅没有写份量是因为这种馅是真的会拿刀会吃饭就可以做,咸淡甜味自己爱吃什么口味就什么口味可以吗?炒馅就混在一起炒,放的调味料就okjbk,就这么简单!我给的馅料都是参考,你喜欢放龙虾鲍鱼鱼翅都没人说!
6、喜欢吃大个就包大个,喜欢包小的就小的。喜欢皮厚就皮厚,馅多就馅多。
7、这么生气是因为这个东西虽然做的很简单,但是摘草和剁蓉到码字都很累,我花了两天时间,有些人就想信手拈来,“一句你什么都适量等于什么都没有说”,请问你认真煮过一顿饭了吗?你认真看了我写的东西吗?认真看了,做过饭的人,愿意动一下脑子的不可能不会做这个菜谱。中餐为什么好吃,是因为它有千变万化的可能,中国14亿人口,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豆花你吃甜的我吃咸的,番茄炒蛋你喜欢先煎蛋后下番茄我喜欢先番茄后蛋花。做法不一样但是都是番茄炒蛋。中餐好玩在于,你愿意尝试就可以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中餐,不仅仅在于多少克多少量,差一克就打发不起来,差一量就不成功。而是在于,一样的食物但是在不同的中国家庭手里会有不同的味道,但是它们都是属于中国菜。
8、这个菜谱一开始我是记录于自己,害怕以后老了想吃吃不到。我也在里面写了"传统的食物现在年轻人不学习,以后就没有人会做"。以前爷爷会用花生油涂底防粘,现在为了健康,已经用了蕉叶包裹。你能说它不是传统吗?特别是这种家乡小吃,或许做出来不是外面卖的味道。但是这是我家的味道。喜欢的朋友非常欢迎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评论问我,我非常乐意给大家解答。看不爽的,不喜欢我的,麻烦你退后,关了我的菜谱。生活本就不容易,因为爱与美食不愿辜负!
~~~~~~~~~~~~~~~~~~~~~~~~~~~~~~
这一个环节叫「食物背后的故事」。
我的家在中山沙溪,小时候每到清明前后,外公都会做田艾包(沙溪话叫产er包)。长大了才知道,原来这个就是田艾,外省叫青团。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品种~😂
外省是做花生椰丝,红豆沙等作为馅,我们就是做的咸的肉馅。
小时候只会吃,长大了自己动手做一回,才知道什么叫「包包皆辛苦」。家乡的味道,越长大越稀缺越珍贵,因为这制作过程太复杂,已经越来越少人做这个小吃。外面有得卖店铺,因为利润,田艾的味道也是淡而无味。味道也不是小时候那股入口清香,有一口田园味道。
今年因为疫情,舅妈带我做了一回。如果我们这代人不学着做,以后就吃不到了。
ps:艾草晒干就是药店卖的棉茵陈,我家这边煲五花茶会加点进去,加黑糖进去是热血去淤。青春期长了满脸痘时候,外婆就是煲这个我喝。
用料
童年的味道~家乡田艾包的做法
-
首先最重要肯定是找艾草,我以前想都没有想过,原来艾草是这样的。市场也有卖,可是要钱啊!艾草一般长在鱼塘底和田边。拔鱼塘底的比较好,干净没有真的多杂草。
-
找鱼塘底的就是,鱼塘放水前,塘底就很多了。拔之前问问主人,一般主人都很欢迎。说很多人来拔的。
-
拔到手累。这种是小的艾草,好像还有大的艾草。
-
拔回来要清洗干净,艾草里面有很多杂草和泥土。所以要洗得很干净,然后把水沥干。
-
这是最麻烦的一步。耐心把艾草剁成蓉,如右图
-
把剁好的艾草,放进去煮。不需要加水,艾草煮起来会有汁水,煮得差不多就放黄糖,看自己喜欢甜度,我加了4砖,糖糖放少了会苦的
-
外面卖的就是这一步加很多水,所以做出来没有艾草味。第一次做不知道,加了水,后面老爸过来说不需要加水的,所以汁水煮出来没有图片的多
-
煮以后烫凉一点,慢慢加粉。
-
艾草蓉加粉,粉团会更绿,但是很粘手,不好控制。粉里面加艾草蓉粉团会浅色,不过粉团比较可控,所以先后放置没关系
-
揉完出来就是这样。面团柔软,不粘手就ok。
-
做好的面团吃不完,放冷冻,吃时候提前解冻就可以。
-
把馅包进去就ok了,馅其实看自己喜欢。因为馅不是我做的,我舅妈提前做好,所以就没拍,馅切小粒,分布炒香就可以。上面写的就是我家喜欢的口味
-
蒸好出来就是这样的。蕉叶剪大点,蒸完就不会粘一起。以前没蕉叶,外公是加油涂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