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油盐岁月长
照着教程画了一幅画,还可以,但再画,不会;照着菜谱,一步一步,做了一个小点心,成品也还可以,但再做,还得找菜谱。
秋风一起,特别想念妈妈做的茶汤,那时,我们母女得去河对岸一个叫大阁的小村,那里有几个村唯一的碾道。
口外的村落不比南方,村和村之间,好远。天黑回家,那一天星斗啊,亮到如今。
几乎要被那个味道馋下泪来,一刻也不等,立刻找出小米,洗,晒,破壁机一遍遍打磨,炒制,做茶汤,慢悠悠稳当当就做好了,为什么小时候学过的,没有谱 ,却能永远不忘。
一个东西你能记多久,取决于你想记多久。
母亲移居北京多年,早已无法做故乡的那些饭食,可是昨晚请教年糕,她依然一下子就说出“教程”,巨细靡遗。
现在我们教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学习东西,是不是都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呢?
用料
小米面茶汤的做法
-
小米洗一下。不要多淘洗,保留营养。
-
晒去大部分水分。微微潮。
-
打磨。过筛。打磨。过筛。打磨。
-
凑合着用吧。小火炒制。大概十分钟,颜色发红黄,香味出来了。好了。
小时候炒茶汤面,大灶大锅,需要二个人,妈妈说要领四个字:细火,紧翻。我烧火,灶火不用木材,用玉米秸秆,“细溜的火,软火”;紧翻,是主灶的这一位,防止糊。
-
前者生面。后者熟了。
当年的妈妈,看着被灶火映红的我的脸,说,“炒到和你这小脸一样,红嘚棱的,就出锅”。
-
打茶汤。
不知道为什么老家把面做成糊叫“打”。俗谓“打茶汤”“打棒面粥”。。。
烧开水,抓炒制好的茶汤面撒,一把一把匀着撒,边撒边搅动,慢慢糊挂勺了,即稀稠正好。
喝一碗,治愈几天。
-
遥远的故乡,已是凉秋。
小贴士
的确没有那么香,不是回忆的缘故。
一是小米不是妈妈种的小米,一方水土一方作物;
还有,碾道碾米,没有破壁机这样高温,很好的保留了食物的味道吧。
也很想曲阜的小米粥泡羊肉,念念不忘很多年。吃货对一个地方的记忆,大多是对吃的记忆。因为一碗粥,想念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