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4年4月3日清明节前,细雨过后,花草的芳香,树林的气息,从地面上升起来的水蒸气,湖泊上空潮湿的雾气,茶炉子里的烟,羊群的气味,草原上艾蒿的清香.这个天气尤其想念家乡的蒿子粑粑。
百度查询:蒿子粑(清明果,又名青团、菠菠粿(福州)、清明粑(江西)、清明馍馍(四川),蒿子粑(安徽)、艾果)
《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蘋。”蘋即陆生皤蒿,俗呼艾蒿是矣。鹿食九种解毒之草,白蒿其一也。
艾蒿(菊科,Artemisia argyi)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冰台、艾、黄草、医草、白蒿、甜艾、香艾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至150㎝,茎圆柱形,基部木质化,外被灰白色绒毛。单叶,互生,茎下部叶阔卵形,羽状浅裂或深裂。裂片边缘锯齿状,叶缘下延成长柄,中部叶近长倒卵形,长5至9㎝,宽4至8㎝,羽状浅裂或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上面绿色,被柔毛。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复总状;总苞片4层。瘦果长卵形。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王风·采葛》
诗中的“艾”即艾蒿,人们都很熟悉,传统的端午节,门上要插艾,“悬于户上,可攘毒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阴历五月又名蒲月,菖蒲叶形似剑,称“蒲剑”。端午节家家以艾草、菖蒲悬于门首,用来辟邪。
古代中国神话认为,北方玄冥之野有鬼国,居于大桃树之上,鬼国门口有神荼、郁垒二神将看守,后人在门口挂桃符、艾叶代表二神将,保卫门庭不受鬼怪侵犯,至于今日仍然传承不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juān)除毒气。”本人还记得在端午节的早上,在露水未干时要采回一些整棵的艾蒿、车前草和益母草。把车前草和益母草挂在房檐下风干备用,把艾蒿插在门上以辟邪驱瘴、避邪祛病。
南宋词人范成大《竹叶歌》曰:“五月五日气岚开,南门竞船争看来。”正是对端午采艾的季节的写照。因为此时处于小满与夏至之间,正值寒暖交接时,也正是多种传染病的多发之时,预防疾病是当务之急。艾蒿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灭菌。它的清香气味净化空气,也给人们提神。适逢自然界奉献给我们枝叶繁茂的艾叶,其价廉有效的药物便被民众所充分利用起来。由此可见,在端午节这一天要洒扫庭院,吃
粽子,吃蒜瓣,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卫生学看来也是大有道理的。难怪有人说端午节也是我国古代的卫生节。
艾还是古人发明的取火工具,《本草纲目》卷15《艾》:“「释名」冰台、医草、黄草、艾蒿「时珍曰」王安石《字说》云: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陆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
这里记述的是我国古人的一项发明。艾有个别名叫冰台,来自于古人削冰成凸透镜,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取得火的史实。古代曾以钻木取火,击石取火,然而以冰艾取火当是一项创举,由此可见我国先民的聪明才智。------摘自《诗经》动植物图说(上下册)作者:高明乾;毛雪飞。
艾草是春季特有的野菜,它的营养很高,艾草中含有的营养物质非常的高,矿物质以及维生素,还有多种微量元素,更是野菜中的佼佼者。艾草有清热解毒,活血暖宫,增强免疫力,还有调理身体的益处。新艾煮汤或者是炒菜起来吃,有一定的缓解。陈艾可泡脚,泡澡。
此时艾草最为鲜嫩,口感也特别好。新鲜的艾草摘回来之后我们就放在锅里面焯一下水,焯水好后再过凉水,挤干水分,放在袋子里面,放在冰箱中保存,平时想要吃就取出来,非常的方便。------参考文章:清明前后遇上它别手软,一次囤20斤,随吃随取特省事,活血暖宫,很营养!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9424580知乎作者:食烟火味分享一道大家都喜欢的青团,我们老家每到清明制作的这道美食。一次多做一点,来不及做饭就吃它们,便携美味。操作如下(用量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