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面条(干面) | 140克 |
后腿肉(7瘦3肥) | 一斤 |
鸡蛋 | 1个 |
嫩豆腐 | 200克 |
胡萝卜 | 半根 |
木耳(干) | 5克 |
黄花菜(干) | 5克 |
蒜苗 | 1根 |
八角、桂皮、香叶、干辣椒 | 各2个 |
岐山香醋 | 200克 |
盐、糖、酱油 | 适量 |
麻辣红油 | 2勺 |
一、臊子面的魂——臊子肉
“先教你这‘臊子’咋熬!老辈人说,臊子熬不好,面就是‘睁眼瞎’!”
选肉:七瘦三肥的后腿肉,切骰子块(拇指盖大小),肥瘦分开!
(忽然压低声音) “偷偷告诉你,关中西府的黑猪肉最香,肥肉透亮像琥珀!”
炼油:铁锅烧热,下肥肉丁,小火逼出油,渣子捞净!油渣留着,最后撒面里是秘招!
炒糖色:一把白砂糖丢进猪油,等它冒金泡,立马倒瘦肉!
(突然拍腿) “不敢搅!等肉裹上糖色再动铲,红亮不黑!”
下料:生姜末、八角、桂皮、香叶、干辣椒段、岐山陈醋泼锅边!
“醋要‘响’!滋啦一声激出香,醋香入肉不酸牙!”
慢炖:加酱油、盐、辣椒面,添开水没过肉,小火咕嘟一个时辰!
(眯眼嗅气) “闻到醋香转肉香,油飘红辣子,就成了!”
二、面要“薄筋光”——手工擀面
“机器面?那是糊弄外地人的!老碗里飘的必须是‘一张纸’!”
和面:一斤面粉,一撮碱面,凉水慢慢搅,揉到面团发硬!
(手背青筋暴起做揉面状) “拳头捶,胳膊压,面要醒三回,揉三遍!”
擀面:大案板撒玉米面,擀杖转着圈擀,面皮透光见人影!
“薄如纸?那是夸张!但举起来得透窗格子!”
切面:叠成扇子宽刀切,韭菜叶宽,根根分明不粘连!
(手指比划) “煮面水宽火旺,滚三滚就捞,过凉水一激——筋道!”
买现成的~
三、五色配菜——暗合五行
“黄花、木耳、红萝卜、豆腐、蒜苗——五色对应金木水火土,老祖宗的讲究!”
黄花菜:温水泡发,切寸段,象征“金条”
木耳:黑亮朵小,撕成铜钱状,喻义“发财”
红萝卜:切菱形薄片,焯水保艳红
豆腐:油煎两面黄,切丁寓意“白玉方印”
蒜苗:顶刀切细末,青白分明“春意浓”
(突然神秘一笑) “摆席时,臊子面上头撒一撮红辣子,叫‘江山一点红’!”
四、酸汤定乾坤——岐山醋的秘法
“汤不清亮,面就死咧!记住口诀——‘酸出头,辣盖口,盐压底’!”
底汤:猪骨、鸡架熬高汤,撇净浮沫
调味:一勺臊子油,岐山醋(醋要当地粮食醋!),盐、辣椒油
勾汤:淀粉水徐徐倒,汤要“煎”(滚烫)、“稀”(汤多面少)、“汪”(油花覆面)
(舀一勺汤泼进碗) “看这油花!汤面不沾唇,一口吞下喉!”
五、背后的千年故事
(拉过木凳坐下,点起旱烟,烟雾缭绕中开讲)
“周文王斩蛟龙,这碗面是庆功宴!
当年岐山有恶蛟兴风作浪,文王率众杀蛟,取蛟肉做臊子,和面分食万民。臊子面从此成了‘蛟汤面’,吃面喝汤,除恶迎祥!”
(烟杆敲桌) “后来周武王伐纣,岐山百姓用这面犒军,面少汤宽,千人吃万人香——这就有了‘一口香’的小碗规矩,汤要回锅,越吃越旺!”
六、传承的讲究
“吃面不喝汤?在岐山要挨骂!
端碗先喝汤,再挑面,臊子菜不能捞光——留个底,喻义‘福根绵长’!红事添桂圆,白事减辣椒,节气不同,臊子变花样……”
(突然起身掀开灶台陶罐) “这罐老醋,我爷爷那辈就养着!臊子面离了它,就像秦腔没了锣鼓——记住了,手艺传人,守的就是这口‘老味’!”
“娃呀,明早五更起来揉面!三年出师,十年养醋——臊子面的魂,在时间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