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需要在”时间恰好“之时完成萃取工作,但也有”快速冲泡法“和”慢速冲泡法“之分。如果想快速冲泡咖啡,应把咖啡豆磨成细粉;而想慢慢冲泡咖啡,则应把咖啡豆磨成粗粉。把咖啡豆磨成细粉,虽然有助于味道的快速形成,但杂味、涩味等”不好的味道“也容易包含其中。另一方面,用粗粉冲泡咖啡虽需花费一些时间,却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不好的味道“出现。
此外,最好是在冲泡前现磨咖啡豆。
如果采用本书介绍的咖啡萃取法,建议使用水温在90~95摄氏度的热水(即凉至此温度的开水)。因为在这个温度下,咖啡的萃取率最佳。此外,需记住这里说的最佳温度是指开始冲泡咖啡时的”水壶中的温度“。
由于水温越接近沸点,水溶解咖啡的成分的能力就越强,所以在更易泡出美味的同时,咖啡中也容易包含”不好的味道“,所以不宜使用100摄氏度的沸水。而采用冰滴咖啡等低温萃取法(温度上限是常温)时,虽然不易出现”不好的味道“,但其溶解力弱,十分费时。
将热水慢慢地倒在滤杯中的咖啡粉上,是抑制”不好的味道“出现的最佳方法。
我们常常听到的”闷30秒“,意思是先向滤杯中注入少量热水,将咖啡全被浸湿,闷30秒左右,然后再缓慢注水,直至萃取完成。如果快速注入热水,咖啡粉粒会瞬间膨胀并在每次注入热水之时漂浮在水中。如此一来,咖啡的萃取便无法顺利的展开,并可能制作出超出想象的稀咖啡。
只要让滤杯内的水量保持在总量的80%左右,就能避免出现咖啡浸出液的浓度过低这个问题。
如果分多次注入热水,第1次注入热水时,滤杯中只会溶解出高浓度的咖啡液。但第2次以后,便会溶解出低浓度的咖啡液。因此,这样的操作具有更容易泡出”不好的味道“的倾向——这是因为低浓度液体具有很强的溶解力。
希望大家牢记一点:冲泡咖啡是一个将出自咖啡粉的的高浓度液体一点点稀释的过程。
在滤杯上方漂浮的泡沫含有涩味、苦味等”不好的味道“。
如果让滤杯中所有的咖啡浸出液滴尽,好不容易分离出的”不好的味道“就会混入玻璃壶中。因此千万不要有”丢了可惜“的想法,待达到预定目标后就拿下滤杯,让剩余的浸出液留在滤杯中。
经过烘焙加工后,咖啡豆的状态常常发生变化,而且其膨胀及吸水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如刚烘焙完后没多久的咖啡豆容易吸水,而且非常容易膨胀。而实际上很多人都反馈:用这样的咖啡豆冲泡咖啡,咖啡粉粒容易四处乱跑,咖啡的味道常常出现”不稳定“等现象。这个时候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应对:尽量不摇晃咖啡粉粒,在不产生压力的较低位置注入热水。此外,烘焙完经过较长时间的咖啡豆,如果出现几乎不膨胀的情况,则可以在产生压力的较高位置注入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