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与名人,故事

10297 收藏
创建时间: 2017-04-01      最后修改: 2017-04-07
56 菜谱
  • 家庭版叫花鸡

    1.主食材:、跑步鸡、2.调料:、水、生抽、蚝油、黄酒、麻油、盐、味精、白糖、葱、姜、蒜、3.辅料:、白面、水、白酒、洋葱、香菇、4.其他:、锡纸

    综合评分 7.4 (298 做过)

    _慧绘美食记_

    理由:菜品典故一: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化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县的一个村庄。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鸡,欲宰杀煮食,可既无炊具,又没调料。他来到虞山脚下,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黄泥、柴草,把涂好的鸡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鸡熟,剥去泥壳,鸡毛也随泥壳脱去,露出了的鸡肉。 约100多年以前,常熟县城西北虞山胜地的“山景园”菜馆根据这个传说,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创制此鸡。 菜品典故二: 关于叫化鸡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在明末清初,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子,某天偶得一鸡,却苦无炊具调料,无奈之中,便将鸡宰杀去除内脏,带毛涂上泥巴,取枯枝树叶堆成火堆,将鸡放入火中煨烤,待泥干成熟,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叫化子大喜过望,遂抱鸡狼吞虎咽起来,正好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路过,闻到香味就尝了一下,觉得味道独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 后来,这种烹制方法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大家把这种烹制出来的鸡叫“叫化鸡”。 再以后,这种做法被菜馆中的人学去,对其制法亦精益求精,并增添了多种调味辅料,因此赢得了众多食者的赞赏,名声远扬,慕名品尝者,常年络绎不绝。 如今,“叫化鸡”的品种有山景园叫化鸡、王四叫化鸡、虞山牌叫化鸡等,已列入《江苏菜谱》和《中国名菜谱》。古老的菜肴正焕发出新的美味。 叫化鸡的制法与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猪包裹起,加以烧烤,然后再进一步加工而成的菜。 在食此菜时,打开泥壳,满屋飘香,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若配葱白、甜面酱进食,口味更佳。此菜是常熟地区传统名菜,也是苏州三鸡之一。

  • 西湖醋鱼

    活草鱼、绍酒、姜末、酱油、白糖、醋、湿淀粉、麻油

    综合评分 7.7 (75 做过)

    禾子-Sir

    理由:菜品典故: 相传古时有宋姓兄弟两人,满腹文章,很有学问,隐居在西湖以打鱼为生。 当地恶棍赵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个在湖边浣纱的妇女,见其美姿动人,就想霸占。派人一打听,原来这个妇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阴谋手段,害死了宋兄。 恶势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愤,两人一起上官府告状,哪知道,当时的官府同恶势力勾结,不但没受理他们的控诉,反而一顿棒打,把他们赶出了官府。 回家后,宋嫂要宋弟赶快收拾行装外逃,以免恶棍跟踪前来报复。临行前,嫂嫂烧了一碗鱼,加糖加醋,烧法奇特。宋弟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样子?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想让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弟弟听了很是激动,吃了鱼,牢记嫂嫂的心意而去,后来,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把那个恶棍惩办了。 可这时宋嫂已经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间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离家时嫂嫂烧的那样,连忙追问是谁烧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杰作。原来,从他走后,嫂嫂为了避免恶棍来纠缠,隐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厨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兴,就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这道菜,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誉西湖醋鱼胜过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鱼),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诗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

  • 飞龙汤

    棒鸡、盐、料酒、蛋清、淀粉、盐、葱花

    4 做过

    冬厨房

    理由:“飞龙汤”是东北的“食中珍品”。在东北民间,曾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所谓龙肉,指飞龙肉而言。相传,飞龙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14世纪就闻名于世。飞龙(榛鸡)是盛产于兴安岭山林中的一种较小的飞禽。 鄂伦春人用飞龙氽汤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洗净剁成小块的飞龙肉放进已加盐的沸水中煮,约二分钟就须将汤从吊锅子里倒出来,再放上一点"俄欧特"-野葱末后即可食用;另一种是先将盐末撒在飞龙肉上,待吊锅子水滚开时,一手拿着飞龙,另一只手不停地用勺子将吊锅子里的沸水掏出来浇在飞龙肉上,边浇边转,烫至六分熟时,再将整个飞龙连同野葱末一块放进锅里,在沸水中煮十来秒钟就可倒出食用。无论是那一种氽法,事前都必须把吊锅子擦洗干净,使其不沾一点油性。为了使飞龙汤保持原有的鲜味,不得加入任何调料或酱油。

  • 腊味合蒸(湖南口味)

    腊肉(前腿)、腊肠、腊鱼、蒜、姜片、老干妈豆豉辣酱、干辣椒、白糖、酱油、花椒、麻椒

    综合评分 8.8 (24 做过)

    酥酥-Shue

    理由:腊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传还与一位乞丐有关。从前,在湖南一小镇上有家饭馆,店主刘七为逃避财主逼债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 一日来到省城,因时近年关,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鱼肉鸡拿点给他。刘七见天色已晚,早已饥肠辘辘,便把腊鱼、腊肉、腊鸡等略一洗净,加上些许调料装进蒸钵,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开了。此时大户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宾满座。酒过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飘来阵阵勾鼻浓香。主人忙问家童,还有何等佳肴,快快端来。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遗漏?但还是跑进厨房,真的闻到一股浓香从窗外飘来。他赶紧打开后门观看,只见一乞丐蹲在地上,刚掀开热气腾腾的蒸钵盖,准备受用。家童二话不说,上前端起蒸钵就走。刘七一急,紧追而来。一客人见刚出炉的蒸钵,忙伸箸夹进嘴里,连说好吃。却说此客人乃当地富翁,在长沙城里开一大酒楼。于是当面问明刘七身份,带他回去在自家酒楼掌勺,挂出“腊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来尝鲜。从此“腊味合蒸”作为湘菜留传下来。

  • 猪蹄冻(肴肉)

    猪蹄、花椒、八角、桂皮、肉寇、姜、料酒、生抽、老抽

    10 做过

    夕蒲

    理由: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 老北京爆肚

    酱豆腐、鲜百叶、白菜、料酒、花椒、葱、姜、芝麻酱、韭菜花、生抽、白糖、盐、辣油、香油

    综合评分 8.7 (112 做过)

    紫色透明

    理由:清朝末年,山东厨人冯天杰自临清来京,即在东安门大街摆摊卖爆肚,因其做工精细,人送外号爆肚冯。在经营中潜心钻研、精心制作,使爆肚味道浓厚,深受宫内画匠、太监以及旗人的偏爱。后经宫内当差的太监推荐,爆肚冯成了清宫御膳房专用肚子的特供点,及至清帝逊位,清宫的专供也渐渐取消了。为了维持生意,冯金河便迁至前门外廊房二条与爆肉马、烫而饺马等五家组成了一个小吃店。被当时各界誉为小六国饭店的美称。

  • 麻婆豆腐

    绢豆腐、精牛肉、豆瓣酱、青蒜、蒜头、豆豉、辣椒粉、淀粉、菜籽油、生抽、盐、料酒、花椒粉

    综合评分 8.1 (4430 做过)

    labrador

    理由: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1909年成都通俗报社出版的《成都通览》(清.傅崇矩着)已将此店及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兴园、钟汤圆等店齐名的23家成都之着名食品店。《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清末诗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 广式月饼—蛋黄莲蓉月饼

    中筋面粉、转化糖浆(自制个人主页有配方)、花生油、枧水、莲蓉、咸蛋黄、蛋黄水(刷饼面用)

    综合评分 8.5 (20910 做过)

    泳歌

    理由: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现已成为中秋节食品和礼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根据《洛中见闻》,唐僖宗曾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苏东坡曾经提及:“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当中的“小饼”也即是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饼一类的饼形食物,后来才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提及:“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可见月饼于当时流行于民间。清代已有详细记述月饼制作方法的书籍。清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相传元朝的时候,汉人在元人的统治下苦不堪言,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军监控严密,义军无法传递消息,为此刘伯温献计,在中秋节互赠糕饼,并在里面夹纸条[2],上面写著“八月十五杀鞑子”,作为起义的讯号。

  • 正宗福建佛跳墙 (马铃鼠著)

    老鸡、猪脚、鸡爪、海参、鲍鱼、花胶、鸡蛋、香菇、干贝、蛏干、墨鱼干、虾干、海螺头、葱、姜、当归、绍兴老酒

    综合评分 7.8 (17 做过)

    马铃鼠-达人

    理由:传说有个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勒令御厨若再做不出口味翻新的菜肴就要砍掉他的头。御厨冥思苦想,翻遍各种烹饪大全,又请教不少民间美食专家,可还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最后他只好准备卷铺盖潜逃。反正也做不下去了,御厨在最后一次掌勺时,索性把各色素荤菜料拣好的放进锅里,在烹调上又使出了浑身解数。没想到这锅菜异香扑鼻,引得隔壁修行多年的老和尚爬墙张望。因此而未被砍头的御厨就把这道菜叫做“佛跳墙”。

  • 左宗棠鸡

    鸡腿、生粉、蛋黄、盐、干辣椒、大蒜、姜、葱段、生抽、白醋、白糖、清水

    综合评分 8.1 (285 做过)

    游向蓝天的鱼

    理由:左宗棠鸡的发明人是彭长贵,他师事谭厨名家曹荩臣,所烹饪之料理表面上是湘菜,底子是淮扬菜,手法为岭南菜,另外加上自己的创意。1970年代的中华民国台湾台北市,时任行政院院长的蒋经国某日办公到极晚,夜带随从到彭长贵开设的彭园餐厅用餐。餐厅原本正准备打烊,当日高档食材都已用尽,只剩鸡腿稍称堪用。彭长贵只好临场创作,将鸡腿去骨切丁,又将辣椒去籽切段,先炸熟鸡块沥干,然后以辣椒、鸡块、酱油、醋、蒜末、姜末、葱末拌炒均匀,最后勾芡并淋麻油,即成一道新菜色。蒋经国食后甚感美味,询问菜名,彭长贵随机应变,说是清末湘军名将左宗棠当年爱吃的一道炒鸡块,借用左宗棠之名为这道菜加持,于是此菜就称“左宗棠鸡”,并成为彭园的招牌菜,而蒋经国翌日起,也向其他的党政要员宣扬此道菜的美味,故名噪党、院,一时轰动

  • 五柳松子鱼

    鱼尾、鸡蛋、五柳料、蒜茸、葱花、姜花、糖醋汁

    1 做过

    彼之女

    理由:相传,有一天杜甫邀几个朋友在草堂上吟诗作赋,吟得高兴,不觉到了中午。他发起愁来,眼看要吃晌饭了,可是一无所有,拿什么款待这些客人呢!他正在着急,忽然见家人从浣花溪里钓上一条鱼来,喜出望外。心想,就请大家品尝这条鱼吧! 他走到灶前,亲手烹制起鱼来。朋友们见他去做鱼,个个都惊奇起来,有的带着怀疑的眼光说:“老杜,这可是新鲜事,你会作诗,还会烹鱼?” 杜甫笑笑说:“等着吧,我今天就要给你们烹烹看看。”他开膛把鱼洗好以后,加上佐料就放锅里蒸上。蒸熟以后,又把当地的甜面酱炒熟,加入四州泡菜里的辣椒、葱、姜和汤汁,和好淀扮,作成汁,趁热浇在鱼身上,再撤上香菜就做成了。 大伙欢坐一堂,见杜甫把鱼端了上来,伸筷一尝,果然好吃。 众朋友边说边吃,一会工夫,一条鱼吃得精光,可是这鱼还没有名字呢!于是大家就为这鱼想起名字来。有的说:“这鱼就叫浣溪鱼吧!”有的说:“叫老杜鱼才合适。”最后杜甫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敬佩的先贤,而这鱼背覆有五颜六色的丝,很象柳叶,就叫‘五柳鱼’吧!”说罢,大家十分赞成,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五柳鱼就这样叫起来了,并成为一道四川名菜,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

  • 清蒸火腿

    火腿

    10 做过

    追逐繁星的虫虫

    理由:“金华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宗泽是主战派,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了,宗泽就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所以常常把它们匆匆晒上几天太阳,挂在风中晾干,日子一久,腿肉红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 火腿鲜笋汤

    金华火腿、鲜笋、排骨、袋装笋、姜、香葱、白胡椒粉、黄酒

    综合评分 8.1 (75 做过)

    夕小雅

    理由:红楼梦中提到,楼主已写明

  • 包公鱼

    鲫鱼、猪肋排骨、藕、姜、小葱、生抽、黄酒、香油

    2 做过

    花吃姐姐

  • 开水白菜

    草鸡、鸡胸脯肉、草鸭、火腿、干贝、排骨、盐、胡椒粉

    综合评分 7.2 (42 做过)

    呤儿

    理由:相传开水白菜是由颇受慈禧赏识的川菜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创制的。黄敬临当厨时,不少人贬损川菜“只会麻辣,粗俗土气”,为了破谣立证,他冥思苦想多时并经由百番尝试,终于开先河地创出了“开水白菜”这道菜中神品,把极繁和极简归至化境,一扫川菜积郁百年的冤屈。 这菜听似朴实无华,然则尽显上乘的制汤功夫。开水,其实是至清的鸡汤。此汤要用老母鸡、老母鸭、火腿蹄肉、排骨、干贝等食材分别去杂入沸锅,加入料酒、葱蒜等调味品吊制至少4小时,再将鸡胸脯肉剁烂至茸,灌以鲜汤搅成浆状,倒入锅中吸附杂质。反复吸附两三次之后,锅中原本略浊的鸡汤此刻呈开水般透彻清冽之状,香味浓醇敦厚,不油不腻,沁人心脾。而白菜则要选取将熟未透的东北大白菜做原材,只选用当中发黄的嫩心,微焯之后用清水漂冷,去尽菜腥后再用“开水”状鸡汤淋浇至烫熟。烫过白菜的清汤当然要弃置不用,烫好的菜心垫入钵底,轻轻倒进新鲜的鸡汤,此菜才算成。